210万年轻人都在“打call”,深受Z世代青睐的“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随着越来越多临期食品的出现,临期食品的市场价值也逐渐被发掘。只用30%甚至10%的价格,买到花样繁多的零食、饮料、牛奶,不再被视为抠门、寒酸,反而成了理性消费、低碳环保、减少浪费的正能量行为,临期食品成为了当下火爆的又一风口行业。
据艾媒网(www.dmncds.com)获悉,据阿里数据统计,每年淘宝上,都有210万人在挑选临期食品,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另据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将有大量的产品流入到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也将成为“百亿市场”,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历程
食品市场产能过剩是临期食品出现的主要原因。从最初通过小规模的店铺进行临期食品的折扣销售,到线下直营店的出现,再到临期食品被放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行业的受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而临期食品的市场的发展也将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产业链分析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临期食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其中上游主要负责食品供应,中游负责商品销售,而下游就是个人和企业两类客户。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政策驱动力分析(一)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食品行业安全工作意见明确督促企业需要对食品的保质期标识和进货验收记录等严格执行,对于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的行为严令禁止,对于临期食品行业起到了有效规范的作用;而在2020年,全国总工会颁发通知,提倡减少餐饮、食品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临期食品行业起到了鼓励的作用。总体来说,目前的国家政策正从监管和鼓励两个角度一起促进临期食品行业的发展。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社会驱动力分析(一)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是低价购买到需要的商品,性价比较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我国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商品价格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以“低价、去品牌化、物美价廉、基本功能”为特征的消费降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中国临期食品商业模式的基础主要是消费者对低价食品的需求与商家回笼资金的需求,两者在社会环境的催化下形成了临期食品这一商业模式。临期食品本身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在低价获取货源之后,于保质期结束之前把商品卖出,销售额与进货额之间的差价即为利润,但经历了市场扩张期之后,行业竞争渐趋激烈化。目前临期食品的销售模式依然是食品流通市场自我调节而产生的结果,市场监管措施有限。
中国线上临期食品销售渠道分析:综合电商平台
主要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有不少以“临期”为关键字的食品在售,而且不乏知名品牌产品。数据显示,以关键词“临期”搜索,淘宝平台的相关食品总数为40615件,京东为8786件,苏宁易购为2433件。其中,2020年12月淘宝平台销量最高的临期食品为超佰味蛋黄酥,从销量前五的临期食品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偏好购买临期的包装零食。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用户购买渠道及原因分析
据调查,202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三大渠道是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和社区生鲜连锁店,除此之外,线上和线下的临期食品垂直售卖平台也是消费者选择的对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消费者选择购买临期食品的渠道较为分散,但总体来说,消费者更偏向于在正规渠道购买临期食品,原因在于这些渠道的供货源比较固定,因此商品质量也更有保障。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用户购买及推荐意愿分析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中,超过4成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而有26.8%的消费者则明确表示不愿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临期食品虽然被定义为临近保质期限,但实际上按照相关定义,临期食品与保质期限之间还有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属于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在未来也将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2020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问题(一)
由于临期食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于在食品流通环节中的“剩余品”,因此会让不少消费者产生临期食品是过期食品、低质量产品的印象。数据显示,依然有超过60%的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带有一定的负面印象,超过50%的消费者购买频率少于每月一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行业的消费者认可度依然不足,未来行业需要更多举措以扭转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印象。
趋势一: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具有发展潜力
线下的进口食品折扣店是目前临期食品行业销售的其中一大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进口食品通常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因此溢价较为明显,当其被作为临期食品出售时,能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其次,目前国内对于进口食品并没有区域配货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临期进口食品的货源渠道;再者,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都更青睐于进口食品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但出于消费承受力有限的原因,只能通过购买临期食品的方式来品尝,这也促使了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