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万考生:2020高考成绩开始放榜,请查收你的志愿填报“秘籍”

艾媒咨询|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考考生规模达到1071万人,较2019年增长40万人,人数规模创历史新高。考生高考竞争压力大,高考志愿填报难度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超四成中国高考关注者将专业选择作为志愿填报时的首要考量因素。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不断进步,异地工作、异地实习等都成为可能,因此专业本身的选择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最大。<br/

艾媒咨询|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 精品决策

艾媒咨询|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考考生规模达到1071万人,较2019年增长40万人,人数规模创历史新高。考生高考竞争压力大,高考志愿填报难度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超四成中国高考关注者将专业选择作为志愿填报时的首要考量因素。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不断进步,异地工作、异地实习等都成为可能,因此专业本身的选择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最大。<br/

艾媒咨询|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 精品决策
中国高考环境分析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调查数据 中国高考环境分析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调查数据 教育消费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向及就业前景:  信息工程专业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向及就业前景: 信息工程专业 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向及就业前景:  美术学专业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向及就业前景: 美术学专业 中国高等教育 用数据说话

  今天起,全国各地将陆续进入高考“放榜”时间。

  据官方已公布的信息,查分时间主要集中在23至26日。今天,广东、重庆、四川、湖南、广西、湖北、江西、云南、甘肃、内蒙古、宁夏、上海、安徽等10余省份的考生可以正式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

  希望这张用汗水换来的成绩单,能让你收获喜悦和梦想。

  志愿填报将陆续启动

  高考成绩公布后,接下来考生将进入到志愿填报的关键环节。目前,多省也明确了志愿填报时间。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高考志愿填报,大概是年轻人第一件能自主决定的人生大事。随着高考成绩出炉、志愿填报时间公布,志愿想好怎么填了吗?

  近期,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针对考生人数规模及录取率、疫情对中国高考影响、高考志愿填报考量因素、热门填报专业及就业动向、各类专业优势院校以及 2020中国就业形势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为考试及家长们提供客观的填报参考依据。

  ● 城市、学校、专业,哪个更重要?

  城市方面,尽量选择大城市的高校。如果分数考得高,尽量选择大城市的高校,如果分数比较尴尬,选专业性强的院校。大城市的机遇与挑战很多,更适合磨练,专业性强的大学就业前景会比较好些。

  学校方面,首先是划定院校范围。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筛选能上的大学,可以大致划定很多所院校(一般有冲、稳、保三个层次)。划定院校范围还包括筛选好的大学。在国内,各种大学可以根据其特色、优势、主管单位等维度来划分不同的层次。

  专业方面,则按考生意向专业。社会人文科学类,首先考虑城市,其次考虑学校,最后考虑专业排名;医学、农学等,此类专业具有就业地域性的特征,首先考虑地理位置;工学类则兼顾学校和专业排名。

  总的来说,“分数优先”是不变的原则,高分考生,院校和专业双选择,即好院校和好专业双向考虑。成绩中等,以选院校为主;分数稍低,以选专业为主,从就业角度考虑;专科层面,尽量考虑专业,以个人兴趣和未来就业为主。

  ● 文科生、理科生该如何选择专业?

  报告对2020年中国高考关注者志愿填报热门专业选择进行了调研。

  文科方面,金融学专业位列文科热门专业选择榜首,占比达到30.7%,其次是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占比分别为30.0%和28.6%。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与传播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英语、教育学、法学也位列榜单前十。

2020H1中国文科高考志愿填报热门专业调研数据

  理科方面,人工智能专业成为中国理科高考关注者热门首选专业,占比达37.2%,其次是金融学和计算机类,占比分别为36.8%、36.3%。而医学类、自动化类、理学类、航空航天类、土木类专业也位居热门专业前八。

2020H1中国理科高考志愿填报热门专业调研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高校新增备案热门专业情况来看,2019年中国共有180所高校新增备案人工智能专业,位列榜首,其次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此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也备受高校青睐,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等工科专业正在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新方向。

  ● 哪些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不断进步,异地工作、异地实习等都成为可能,因此专业本身的选择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最大。无疑,专业的就业前景备受关注,报告对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薪酬学科大类及专业进行了排名。

  从学科大类来看,2019年应届生薪酬最高的前五名学科大类分别为软件工程类、航空航天类、物理学类、大气科学类和电子信息类,均在9000元以上,其中软件工程类领跑全国,薪酬为9265元。

  而从具体专业来看,2019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薪酬专业排名,2019年机器人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届生薪酬最可观,月薪达22503元,能源经济学(20987元)紧随其后,亦超过20000元。

2019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薪酬专业排名

  另外,报告还对易被中国央企招录的学校和专业进行了盘点。

  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共有25.6%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进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主的石油石化企业,其中去往中石油的人数最多,达291人。

  2019年北京航空大学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用飞机四家航空类央企的应届毕业生数量最多,达753人,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理工类大学也有较多应届毕业生进入四家航空类央企。与航空类央企招聘岗位相关度较高的专业通常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

  2019年重庆大学进入中国建筑集团的应届毕业生最多,为303人,中南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进入中国建筑集团的应届毕业生均在150人以上。与中国建筑集团招聘岗位相关度较高的专业通常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2019年国家电网招录武汉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最多,达231人,其次分别为山东大学(209人)和西安交通大学(177人)。与国家电网招聘岗位相关度较高的专业通常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信类央企招录北京邮电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人数较多,与之相关的专业通常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等。

  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中国医药集团的毕业生最多,与之相关的专业包括口腔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进入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文化出版类央企的毕业生最多,相关专业包括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等。

  写在最后:

  2020年适逢第二批省份新高考改革试点,现阶段考生不仅在院校选择、城市选择、专业及就业前景上面临选择难题,随着新高考录取方式的改变、院校专业的增减以及人才市场的新变化,高考志愿填报难度不断上升,因此,考生在进行志愿填报时,需要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多向老师、前辈等寻求意见,结合多方面因素做出自己的选择。

艾媒咨询|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考考生规模达到1071万人,较2019年增长40万人,人数规模创历史新高。考生高考竞争压力大,高考志愿填报难度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超四成中国高考关注者将专业选择作为志愿填报时的首要考量因素。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不断进步,异地工作、异地实习等都成为可能,因此专业本身的选择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最大。<br/

艾媒咨询|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 精品决策

艾媒咨询|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高考考生规模达到1071万人,较2019年增长40万人,人数规模创历史新高。考生高考竞争压力大,高考志愿填报难度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超四成中国高考关注者将专业选择作为志愿填报时的首要考量因素。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不断进步,异地工作、异地实习等都成为可能,因此专业本身的选择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最大。<br/

艾媒咨询|2020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 精品决策
中国高考环境分析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调查数据 中国高考环境分析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调查数据 教育消费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向及就业前景:  信息工程专业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向及就业前景: 信息工程专业 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向及就业前景:  美术学专业 中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向及就业前景: 美术学专业 中国高等教育 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