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达数百亿元,我国皮肤健康产业如何迈入“科技力”时代?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美容行业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基本的护肤、化妆到整形、微整形等,美容行业的服务范围越发广泛。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医疗领域的科研创新是国家持续鼓励和支持的发展方向之一。日前,国家卫健委印发《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4版)》中,“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和“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两项指标,为医院的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更进一步的量化指导。

  科研创新是检验当下各行业能否有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皮肤健康行业亦是如此。随着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及皮肤护理需求日益提升,大家更加关注产品成分及配方。国联证券指出,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作为备受瞩目的优质赛道,预计至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50亿元。

  “中国皮肤健康产业是个十分有潜力的赛道,但目前面临着很多挑战,产业内的各领域虽然都在飞速发展,但却彼此独立,更多的创新则亟需跨学科间互相渗透、支持、共创。”在上海科盟皮肤健康服务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成立大会上,弘盛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蔡仲曦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指出。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创始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郑志忠也表示,“当国内化妆品行业迈入‘功效’时代,‘医研共创’就是创新研发的关键词。皮肤科医生必须发挥好多功能的职责,多学科协同,推动我国皮肤健康产业迈入科技力时代。”

  “科学”和“传播”缺一不可

  《2023中国皮肤科医生与功效性护肤品产业发展洞察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功效性护肤品临床应用需求巨大。由于大多数皮肤问题/疾病难以完全根治,改善生活质量成为全周期治疗的主要目标,78%以上的医生认为功效性护肤品能有效改善患者/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郑志忠举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3年皮肤科单科的门诊量接近180万人次,对比“械字号”的院内制剂,即医院需收集患者使用反馈、每5年报批至药监局、拿到批文后才能继续生产,通过医研共创研制服务消费市场、有效性与安全性并重的功能性产品成为趋势之一。

  “但对比美国、日本等传统意义上的美肤大国,其在皮肤健康产业发展更早,也更快、更好,例如SkinCeuticals、Obagi、SkinMedica等国外品牌均是由皮肤科医生创建,而我国皮肤科医生在与产业合作的案例相对较少。”郑志忠指出。

  皮肤科医生在功效性护肤品的应用中具备“循证”优势,能够更好评估护肤品的安全性与功效性,为产品研发提供关键指导。厘清皮肤科医生在功效性护肤品产业中的价值和能力是推进中国化妆品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此外,《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有95%的受访医生发现患者/消费者对于功效性护肤品有过高的期望,并缺乏正确的护肤挂念与方法,而影响患者/消费者对功效性护肤品认知的因素主要包括广告宣传、朋友或家人推荐等。

  “科学”和“传播”缺一不可,尤其在消费者教育中不容忽视,须确保宣传基于严格的科学证据。郑志忠也指出,“事实上很多临床医生一直在参与护肤产品的研发,却少有人了解产品的研制背景,消费者对医学产品认知仍需加以引导。”

  “化妆品宣传会经历几个阶段,一是刚开始的明星效应,二是逐渐有年轻人会关注产品成分,三是目前平台达人、网红等为化妆品做宣传,功效会讲得更详细。”郑志忠指出,企业宣传与公众了解护肤产品,还要从成分与功效两方面入手。

  “虽然目前我国对功效性护肤品的宣传要求日益严格,关于产品功效的宣称也必须基于充分的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数据、用户反馈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等。”郑志忠补充,“过去那种仅凭口头宣称产品具有防晒或滋润等功效的做法已不再被接受。”

  科研成果如何落地?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在实际操作环节,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进一步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成为摆在不少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国内临床专家拥有很多临床积累及科研成果,但产业仍未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畅通机制。产业亟需一个平台,能够实现集合产业资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学传播等功能,多维度为产业赋能。” 蔡仲曦表示。

  对此,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叶邦策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强调称:“成果转化还是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即成果真正落地的中间路径由谁来负责打通。目前来看,一个实验室的成果到要落地,过程较长,包括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孵化等。”

  而功效性护肤品的研发也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郑志忠指出,“研发中除了需要皮肤医生对皮肤结构、功能以及疾病有深入了解,还需要微生物学、微生态学、化学以及毒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化妆品的配方设计尤为关键,需要专业的配方师根据产品的主要成分和预期功效进行精细调配。”

  由此看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多方协同合力。国家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例如《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试行)》等。此外,通过建立临床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载体,为医疗行业的临床转化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高校作为医研共创中重要的一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华东师大已经实施了免费成果转化与专利快速通道政策,成立皮肤健康研究院促合作,应对挑战。

  从业内实践成果来看,郑志忠举例称,“中国科学院云南植物所、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与贝泰妮已有紧密合作。具体来看,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原料,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室则针对这些原料进行深入的机理研究,贝泰妮负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而创新需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也被运用到皮肤健康产业中。被誉为“第三次生命科技革命”的合成生物学发展迅猛,也成为皮肤健康产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叶邦策解释,“原料创新是推动化妆品创新发展的源头,合成生物是原料创新最新的科技解决方案。合成生物技术可以助力企业创造出更高效和更纯净的新型化妆品原料,同时推动原料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筛选、鉴定美妆、皮肤健康方面的活性成分的,利用微生物、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国内合成生物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信未来,协同更多的学科共同奋进,我国化妆品行业发展将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叶邦策总结。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美容行业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基本的护肤、化妆到整形、微整形等,美容行业的服务范围越发广泛。全球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