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消费市场及饲养行业报告:消费市场仍存增长空间,人造肉冲击养殖业
2018年,中国的禽肉消费量为1902.8万吨,是全球禽肉消费第一大国。从人均禽肉消费量来看,中国的禽肉消费水平依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有发展空间。
家禽市场规模及供给侧数据、饲养行业发展核心数据、养殖业上游市场发展情况、 典型企业案例、面临的挑战、发展机遇与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
家禽养殖市场规模相对稳定,消费市场仍存增长空间
中国一直是肉类的生产和消费大国。2018年,中国猪、牛、羊、禽肉类的总产量为8517万吨,同比下降0.3%;其中,猪肉产量5404万吨,禽肉1994万吨,牛肉产量644万吨,羊肉产量475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的肉类供给市场已经基本保持稳定,并且猪肉明显占据肉类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将持续。
另外,大众受到传统饮食习惯的约束,以及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影响,禽类肉制品的消费量逐步增加并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消费肉类。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禽肉是猪肉的首要替代产品,一旦猪肉供给出现问题(如非洲猪瘟)那么禽肉就会迎来增长市场。
总体而言,禽肉类消费量整体维持增长态势。2018年,中国的禽肉消费量为1902.8万吨,是全球禽肉消费第一大国;家禽养殖市场规模也相对稳定,家禽存栏量保持增长态势。但家禽存栏量会受到比较大的病疫影响,如2013年的H7N9流感等病疫问题,中国家禽存栏量出现同比1.5%的减少。
而从人均禽肉消费量来看,中国的禽肉消费水平依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的家禽消费市场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增长空间。
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上游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国家禽养殖业的产业链上下游正在不断完善;下游方面,家禽产品正向着深加工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而上游方面,禽苗育种、饲料生产、医疗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对家禽养殖的影响至关重要。
禽苗育种方面,2019年8月以来中国的商品代肉雏鸡以及蛋雏鸡价格均上涨明显;尤其是商品代肉雏鸡,涨幅超过3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市场利益驱动下,未来一段时间内雏鸡的养殖数量将会持续增多,而整体的家禽养殖行业也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饲料生产方面,2019年上半年,中国饲料工业中,除了猪饲料产量有所下降,禽、水产和反刍动物饲料的产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的禽类养殖市场已从2017年的禽流感冲击中恢复过来,加之禽肉替代猪肉缺口的预期优势,家禽养殖的积极性将明显提高,禽类饲料的需求量增多,带动禽饲料产业快速增长。
同时,家禽养殖与饲料价格息息相关,2019Q1,作为家禽饲料原料的豆粕、玉米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导致禽蛋与禽肉的PPI跟着整体下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禽蛋与肉禽的价格在经过2018年的价格高峰期与2019年Q1的价格低谷的价格周期之后,开始显现触底反弹的迹象,在2019年下半年,饲料原材料价格的回升将会推动禽蛋与肉禽的价格上涨。
产业化能力较弱,人造肉冲击养殖业
尽管目前中国的养殖业正在逐步恢复生产,但猪瘟造成的生猪损失较大,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因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生猪存栏量仍在下滑的时间点上,家禽肉类填补猪肉缺口仍需一段周期,家禽肉的价格将维持一段时间的上涨或者高位运行。
除此,家禽养殖行业备受挑战,一方面来自自身,另一方面来自外部。
来自内部的挑战主要有:
一、缺乏产业链意识。大多家禽养殖企业停留在养殖屠宰销售的传统模式下,缺乏上下游产业拓展的技术支持与市场能力;
二、自动机械化水平不高。在与西方先进的养殖工厂的相较下,中国家禽养殖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普及率及先进性仍有一段差距;
三、产品研发能力弱。在疫苗、生物科技等尖端领域,中国家禽养殖头部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不是很强,在延伸产品上没能充分发挥产品优势,还处于初级加工的领域;
来自外部的挑战主要是:人造肉冲击养殖业。
人均消费能力提高令肉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预测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将突破60亿美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肉类依旧是大多数人的刚需,因此肉类加工和家禽养殖等依旧是重要产业。
但是饲养供人类食用的动物,是对环境造成伤害的原因之一,素食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开始呼吁减少肉类食用,而人造肉的出现恰逢其时。因此,有部分企业看好人造肉的发展前景,大量资本开始入住。
不过,2019年5月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通知》,明确要求实现畜牧养殖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治理全覆盖,推动形成农牧结合和种养循环的发展模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这种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改善中国整体的养殖环境,而且饲料种植业也将伴随着家禽养殖业的快速扩张得以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