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直冲“海底”,市值四个月蒸发2500亿港元,海底捞“不香了”?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餐饮业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数据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餐饮业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数据 餐饮食品 用数据说话

  6月21日,“海底捞市值蒸发2400亿港元”登上热搜。据艾媒网(www.dmncds.com)获悉,继上周跌破2000亿港元市值之后,21日股价再度下跌5%,报收37.50港元/股,最新市值1987.5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4个月前,海底捞(06862.HK)还风光无限,2月26日的股价飙至85.68港元,总市值一度突破4500亿港元。相较最高点,海底捞市值已跌去2500亿港元。

  公开资料显示,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海底捞)于2015年成立,其海底捞火锅品牌创建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除了经营餐厅外,公司还开展火锅外卖以及调味料、食材销售业务。并且,“海底捞系“还裂变出了多家公司,使其产业链更加完善。

海底捞的发展历程

  海底捞曾凭借其“无微不至”的服务走红,并迅速成为“火锅第一股”,而海底捞掌门人张勇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2019年8月29日,《福布斯亚洲》杂志发布最新的新加坡50大富豪榜,张勇以138亿美元(约192亿新元)净资产登上榜首,成新加坡新首富。然而近四个月其股价暴跌,张勇也失去“新加坡首富”之位。

  有业内人士表示,业绩下降是海底捞市值缩水的主要原因。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海底捞集团实现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降86.8%。海底捞在年报中直言,“新冠疫情的暴发对人们消费活动的限制”是其净利润下滑原因之一。

  不过,海底捞方面也表示,2020年内集团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无疑为管理层敲响了警钟,暴露了管理短板和应对能力不足的缺陷,这种短板和缺陷,无关疫情,而是管理层自身的问题。

  事实上,在业绩增长方面,海底捞已疲态尽显。梳理2017年至2020年财务数据发现,海底捞餐厅单店净利润从437.4万元降至23.9万元,单店净利率从11.22%降至1.08%。2017年至2019年,其单店净利润和净利率连续三年下滑。

  而翻台率一直是海底捞引以为傲的资本,数字远高于竞争对手。从2016年的4.5次提高到2017年的5.0次之后,2018年仍保持了这一水平。但是,2019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降为4.8次/天,2020年更是降至3.5次/天。逐年降低的翻台率,侧面反映出海底捞正陷入盈利焦虑。

  而针对海底捞逐年下滑的翻台率问题,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或与其价格走高、火锅行业竞争加剧有关。还有一个客观情况是海底捞加速开店,稀释了单点的客流量。

  值得注意的是,国信证券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如果跌破该数值,意味着海底捞单店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从目前看,海底捞尚未找到门店扩张与单店盈利下滑的解决方案。

  业绩之外,负面消息也侵蚀着海底捞多年积累的好口碑。仅2020年,海底捞就因涨价、食品安全等问题频上热搜。

  去年4月,海底捞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餐饮消费复苏的节点,将菜品价格提升。诸多消费者迅速在网络端掀起一场针对海底捞涨价的“抵制潮”,这场风波最终以海底捞官方公开道歉收场。

  对于“报复性涨价”,2020年4月5日晚间,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确实已调价,涨价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由门店按照地理位置、当地消费水平等因素对不同菜品综合定价。

  但网友并不买账,“海底捞复工后涨价约6%”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评论区爆发一片不满——“报复性消费还没来,报复性涨价先到”、“本来都挺贵了,还涨,不吃了”。

  4月10日下午,海底捞针对此前的菜品涨价道歉,称“海底捞门店此次涨价是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对此深感抱歉。自即时起,中国内地门店菜品价格恢复到今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

  食品安全方面,去年7月,有消费者反映在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海底捞工作人员随后将剩余乌鸡卷撤走回收,并提出本单免单并赔偿500元火锅券的处理方案,但消费者拒绝该方案。

  7月20日晚间,海底捞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就顾客所点菜品乌鸡卷中出现塑料一事道歉。称已经对乌鸡卷产品供应商工厂进行全面排查,确定事件是因为在工厂灌装环节员工操作不规范,导致产品标签掉落到产品中。门店在分切、摆盘产品时失察,没有发现该缺陷。

  同时海底捞方面称,会深刻反省自身管理上的疏漏,无论是门店还是供应商环节,严格加强内部的生产流程规范和核查力度,并在门店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发生此类事件。

  事实上,这并不是海底捞第一次被曝食安投诉事件。2017-2018年,海底捞在北京和新加坡分别发生了三起食品安全事故。2017年8月,由《法制晚报》报道,海底捞在北京的两家餐厅中有老鼠,并且洗碗机黏着油性的食物残渣,且一名员工正在用汤勺修理下水道堵塞。2018年2月,海底捞位于新加坡的一家餐厅因为员工徒手处理事物,以及销售不洁食物被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停业两周。此前在2017年,新加坡的另一家海底捞餐厅因在可能受到污染的工作地点准备食物,而被罚款。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火锅虽然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中餐品类,但由于其涉及的食材、配料种类繁多,门店分布广泛,且其底料与配料常会根据不同地域进行改良,不少新鲜食材为就地获取,在食材选取及蘸料调配方面无法做到完全统一标准,安全风险增加。海底捞作为中国知名火锅品牌,大众对其食品安全管控要求相对较高,另外随着其门店在海内外市场的加速扩张,食品安全管控难度也在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将成为公司发展的较大隐患。

  盈利不佳、涨价受阻、食安问题不断……这家靠服务杀出重围,一路狂奔、扩张的餐饮巨头,已然走到了命运的拐点。此外,如今火锅赛道越分越细,越来越多的新火锅品牌在市场上崛起,巴奴、德庄、蜀大侠等火锅品牌以差异化特色受到欢迎。火锅赛道已然上演围剿式竞争,海底捞正被重新审视。​​​​那么,对于接下来海底捞而言,能否在扩张、利润与成本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稳健?市场后续会给出答案。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餐饮业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数据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餐饮业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数据 餐饮食品 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