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范式赴港IPO:坐拥五大行投资,营收逐年翻番,但难破盈利“魔咒”
据艾媒网(www.dmncds.com)获悉,8月13日,AI独角兽第四范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准备在香港上市。
中国证监会对第四范式出具境外上市反馈意见,要求第四范式在业务范围、股东情况、持股平台情况、主营业务描述以及境外非自然人股东情况五个方面补充具体材料。
公开资料显示,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人工智能技术和服务提供商,由多名人工智能及行业资深人士创建,以机器学习为核心,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目前在金融解决方案及开放平台方面有成熟的积累,业务覆盖行业包括金融行业、零售、制造、能源、政府、医疗、互联网、媒体、物流、农业、高科技等。
自成立以来,第四范式便频频成为资本的宠儿。
其中2016年,第四范式获得创新工场、红杉资本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2018年,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18年12月,第四范式宣布完成C轮超10亿元融资,成为“五大行”投资的第一家创企。
2020年4月2日,第四范式完成C+轮融资,C轮总计融资金额达2.3亿美元,投后估值约20亿美元,瞄准企业级AI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1月22日,人工智能企业第四范式宣布完成D轮融资,融资金额为7亿美元。本轮融资由博裕资本、春华资本、厚朴投资领投,并引入国家制造业转型基金、国开、国新、中国建投、中信建投、海通证券等战略股东,红杉中国、中信产业基金、高盛、金镒资本和方源资本等财务投资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2020 年至今,AI 领域披露的最大单笔融资。
截至目前,第四范式已累计完成11轮融资。并且,第四范式还成为了第一家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投资的初创公司。
今年6月底,第四范式还拿下了宁德时代的单子。
2021年6月30日,第四范式还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基于第四范式SageAIOS平台的全生命周期AI应用与管理能力,将AI决策能力注入到宁德时代生产制造的各环节中,共同推动制造行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
第四范式称,依托于第四范式SageAIOS数据治理、模型上线以及模型自学习等全流程AI能力,及低门槛的AI生产工具,宁德时代打造快速规模化落地AI的人工智能平台。并通过企业级AI工程化能力,保障AI系统与现有的生产系统对接上线,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决策。
从财务数据来看,过去三年多,第四范式的营收增长很快。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第四范式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六个月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27亿元、4.59亿元、9.42亿元以及7.88亿元。可以留意到,2018-2020年,第四范式每一年都是翻倍增长,而收入增加主要是由用户群扩大和用户支出增加。
据悉,第四范式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先知平台及应用产品。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这一板块的收入分别为523万元、2.54亿元和6.19亿元;2021年上半年为3.76亿元,同比2020年同期增长91.5%。
但在AI企业普遍巨亏的情况下,第四范式也难逃亏损现状。
根据招股书,2018年-2020年,第四范式期内亏损分别为3.72亿元、7.18亿元、7.5亿元,2021上半年的亏损大幅扩大至11.87亿元,高于2020年全年亏损。三年半时间亏损持续扩大,累计亏损30亿元。
2018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第四范式的经营亏损分别为3.4亿元、5.5 亿元、5.6亿元和8.6亿元,扣除以股份为基础的非现金薪酬影响后,经调整经营亏损在同期分别为2.1亿元、3.2亿元、3.9亿元及2.5亿元。
众多周知,在AI领域,“烧钱”可谓兵家常事。长期亏损背后,第四范式的研发开支不可小觑。2018年-2020年、2021上半年,第四范式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93亿元、4.16亿元、5.66亿元、5.78亿元,占同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1.2%、90.6%、60.0%及73.4%。截至2021年6月30日,第四范式共有1317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929人,占比达70%。
第四范式在招股书中坦言,预计研发费用将持续增加,过去曾产生亏损,且可能无法实现或维持盈利。
一边是高昂的研发投入,一边是看不见的盈利点。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对于营收逐年增大,但亏损也逐年增大,并且亏损的速度有放大趋势的企业,通常来说很难获得香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青睐,这是第四范式需要警惕的。”
事实上,从2020年底开始,AI企业迎来“上市潮”,但大多悬而未决。
近年来,人工智能可谓最火的风口之一。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预计在2025年将超过4000亿元,未来中国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
但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企业,却始终难以站上A股市场的舞台。
至此,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知声、云从科技、商汤科技等AI公司都已筹划上市计划。但从目前来看,这条路显然并不平坦。
云知声率先折戟,2020年11月3日,云知声向上海证券交易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在科创板上市。而在受理IPO申请108天后,上交所于今年2月披露终止对云知声科创板上市审核。
随后,依图科技也停下了上市脚步。2020年11月,依图科技递交了科创板IPO申请。但今年3月11日,上交所公告显示,因发行人及保荐人主动要求,上交所终止审核依图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目前其科创板官网状态已为终止。对此依图科技在5月14日回应称,目前还在评估机会,没有明确的上市计划。
而旷视港股IPO则已宣告失败,转赴科创板上市。今年3月12日,旷视科技的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4月,旷视科技迎来科创板上市委首轮问询,主要涉及数据合规及科技伦理方面的问题。一个月后,科创板官网披露了旷视科技提交的回复意见,但截至目前仍是已问询状态,再无新的进展。
这个时候,第四范式冲刺IPO难免令业界侧目。而不难发现,AI企业的IPO之路之所以“道阻且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AI企业普遍面临的高研发投入的同时高亏损,盈利成为始终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目前在中国的AI企业里面,第四范式的长期亏损并非个例,这种模式在是普遍存在的。据AI企业的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三年半内,依图科技累计亏损超72亿元;在2018年-2020年的三年内,云从科技净亏损累计超25亿元;而2017-2020年前三季度,旷视科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7.75亿元、-28亿元、-66.39亿元、-28.46亿元,不足四年时间亏损了近130亿,且亏损呈逐年扩大趋势。
业内人士表示,盈利困局只是表象,往更深层次来看,反映的是企业难以推动AI技术走出实验室,赋能各大产业、切实解决现存痛点,从而增强用户感知、获得市场认可。
除此之外,随着IPO监管审核不断收紧,AI行业也面临更多的挑战。目前AI企业上市面临严格的用户隐私及数据保护方面的约束。此前,在上交所的问询函中,云从科技和旷视科技都被问及数据合规问题。而在第四范式的风险提示里也提到,在国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法实施以后,它目前所服务的领域,包括金融以及一些比较敏感的行业,是否能够得以持续执行,这个风险也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