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货节消费旺季,白酒是重要品类。去年底到今年初,白酒市场动作频频。2021年12月1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计划于1月16日结束。此次征求意见稿当中,最大的看点就是白酒标签不得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早先发布了《2021年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白酒市场大规模增势不减。中国2021年中国白酒市场规模达6434亿元,同比增长10.2%,2025年将达9500亿元。
而在白酒市场中,司空见惯的是,知名品牌往往打出“特供”“专供”等字样,提升品牌附加值,以此增加销量。如果新的法规正式实施,白酒不能再冠以类似的营销字眼,还能有更好的卖点让人痛快畅饮吗?
白酒“新政”频频出
此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制定,涵盖了白酒从生产的厂房、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人员管理和制度等全流程诸多环节。
白酒标签不得标注“特供”“专供”等字样,此外,还要求生产年份酒的企业应建立年份酒质量安全标准,年份酒标签应如实标注所使用各种基酒的真实年份和比例。
实际上,2021年针对白酒行业制定的新政策法规,还包括了2021年6月份由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界定了各香型白酒工艺特征等。新规规定,固态法白酒不得使用粮谷食用酒精、其他原料食用酒精、食品添加剂;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都只能使用粮谷食用酒精,但不能添加其他原料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剂。由此,进一步规范了目前白酒市场上很多新型概念的白酒,尤其是概念上容易理解模糊的“粮食酒”。
行业监管新政的频繁出台,显然是为了治理各种乱象,让白酒市场发展步入健康的轨道。
“液态法白酒”恐将被淘汰
在《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中,有两条规定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是不得虚假标注产品执行标准,不得以固液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冒充固态法白酒,执行产品标准要求标注固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液态法白酒等产品类别要求的,应符合相应规定——按照白酒新的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如果酒厂试图通过勾调、灌装等方式来制造白酒,将会行不通。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白酒消费者中七成为男性,超六成为中高收入群体。超六成白酒消费者消费金额集中于100-300元之间,超七成在酒类专营店购买白酒。这些消费行为预示着,主动选择白酒的消费者往往比较“懂行”,对于各种酒类往往有着自己的心得,品酒的时候也会按照自己喜好分别选择。
数据显示,中国白酒消费者喜好前三种香型是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分别占比60.5%、56.2%、39.8%;以悦已为主的消费者占48.2%,以商务需求为主的白酒消费者占47.5%。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多数中国消费者热衷于浓香型、酱香型两类白酒。
对于液态法白酒,懂行的消费者一喝便知,普遍认为会“低端”。加上政策法规的约束,液态法白酒很可能会被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白酒品牌集中度会增强
其二是白酒标签不得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
从“特供”“专供”的确在市场营销当中能够产生非常实用的“噱头”效应。带有“特供”“专供”等字样,往往能够卖得更贵,给厂家带来可观的利润。但这些标榜性的字眼,存在着模糊地带,很难甄别,严重的可能会误导消费者,甚至损害消费者权益。
新政出台之后,不能再采用“特供”“专供”等字样之后,比拼品牌内功,成为消费者最为看重的重要指标。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白酒消费者最喜好的前三白酒品牌分别是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
随着白酒市场竞争加剧,数字化转型正增长助力白酒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艾媒分析师认为,未来中国白酒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艾媒数据显示,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从2017年至今减少了636家,占比达到39.9%。白酒行业正在进行着“重新洗牌”的局面,淘汰掉尾部品牌。从头部企业观察,茅台营业额持续上升,市场份额占比持续上升。行业头部品牌利润上升,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
显然,即便是没有“特供”“专供”作为营销支撑,名列前茅的白酒知名品牌所具备的市场磁力效应,依然明显。
此外,新的审查细则需要关注的还有,“不得采购使用小作坊生产的白酒原酒”,“不对采购使用食品添加剂进行调色调香调味”,等等。总体上,今后白酒在品质方面的约定,将更为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