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钱滞仓”后,“昨日优鲜”仍血流不止

艾媒咨询 | 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为3117.4亿元,同比上升18.2%。疫情期间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需求较强,且用户对生鲜电商行业的信任度加深,预计2023年中国生鲜市场规模达4198.3亿元。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65.4%的消费者消费频次增加,51.6%的消费者消费金额增加,可见消费者需求旺盛。2022年疫情下,消费者购物需求增强

艾媒咨询 | 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酒类新零售市场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研究数据 中国酒类新零售市场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研究数据 餐饮食品韩国食品零售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韩国食品零售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食品与营养越南食品零售市场运行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越南食品零售市场运行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食品与营养 用数据说话

  艾媒网(dmncds.com)获悉,7月28日,每日优鲜APP在首页发布服务变更通知:将配送时间由原来的最快30分钟送达,调整为最快次日送达。对此,每日优鲜方面回应称,“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前置仓业务进行了调整,次日达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

  以“30分钟极速达”业务起家的每日优鲜,终是没能顶住压力,斩掉了自己的“头颅”——前置仓。

  然而,断头也没有带来安宁,各种风波仍接踵而至。28日下午,每日优鲜公司“原地解散”的消息从某社交平台流出。而到当日晚间,每日优鲜早先宣称“不受影响”的次日达业务在多地已经无法正常供货。“每日优鲜的困境,似乎不止于调整”,而关乎“生死”了。

  曾经的“生鲜电商第一股”,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钱滞仓”,扶不起的阿斗?

  首先,前置仓业务需要不断投入不小的人力与运维成本,而这些成本占用了每日优鲜大部分资金。

  持续的高额资金投入,将每日优鲜牢牢拴在了基于前置仓的即时零售业务中,亏损不断。根据招股书及财报,2018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优鲜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30.17亿元,累计亏损98.07亿元。

  前置仓盈利模型难跑通已成为行业共识。与同期大热的社区团购模式相比,前置仓是一种重资产模式,存在获客成本高、固定资产投入大、履约成本高等限制因素,其毛利难以覆盖投入。

  同时,前置仓模式本身缺乏壁垒,供应链没有特点,差异化不足,消耗大量成本投入,只为实现即时送达这一点,因而用户忠诚度低,无法形成真正的规模效应,做得越多亏得越多。没有给用户独特的理由,前置仓成了“钱滞仓”,“头部”变得越发沉重。

  因此,尽管每日优鲜在上市以来,几乎每年都能取得融资,不断获注的前置仓业务却是扶不起的阿斗,始终无法盈利,“抬不起头”。

  时机不成熟,欲速则不达

  成也“极速达”,败也“极速达”。显然,每日优鲜的这盘棋,并没有下好。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企业经营治理能力不足,盲目扩张,粗犷管理的发展策略是每日优鲜最终失败的主要内因。

  扩张改变规模,管理决定品控。每日优鲜并没有对二者做好平衡,或许是迫于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竞争对手的压力,每日优鲜对“极速达”业务的广泛实现非常执着,盲目地追求横向规模扩张,却没有做好纵向环节管理,生鲜产业毛利低、链条长的缺点被放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大中型商超仍是我国生鲜消费者购买生鲜的最主要渠道,占比70.6%;而新兴的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平台分别占比62.7%与48.1%。

  可见,如今的生鲜市场仍呈现商超、电商、社区团购和菜市场等多种业态共存的格局,电商平台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

  在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前提之下,每日优鲜盲目扩张的结果就是,运维成本不断增多,供需匹配、供应商管理、货损把关、仓储把控以及末端交付等环节矛盾激增,拖欠供应商货款、消费者体验降低,成本也在不断高速损耗。

  另外,对成本控制的粗糙也是每日优鲜在纵向管理上的巨大漏洞。即便是有阿里巴巴做靠山的盒马鲜生,也在以全面盈利为目标,执行着降本增效的策略。而每日优鲜除了盲目扩张,其人力成本、物流成本等履约成本也过高,因而在亏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前置仓业务的首创者,每日优鲜无疑掌握着绝对的先机,但每日优鲜并没有把握住机会,盲目扩张、粗糙管理使其陷入困境。生鲜电商的发展实际上是农产品规范化、系统化、互联网化的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而每日优鲜显然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了。

  断头之后,每日优鲜还有救吗?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配送速度快”“配送准时”“配送费用低”等因素是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消费者着重在意的配送消费因素。

  “次日达”业务,正是为满足这些“即时需求”而生。放弃前置仓后,每日优鲜优势尽失,与京东、天猫超市,以及各类社区团购平台置于同一参考系时,消费者还会为其买单吗?

  答案很显然,被迫以轻资产模式重返市场的每日优鲜,已是待宰羔羊,仅凭余下活性未知的“次日达”“智慧生鲜市场”“零售云”等业务,恐怕难逃一劫。

  垂直类独立电商何去何从?

       每日优鲜的失败,为业内所有垂直类独立电商平台敲响了警钟。

       “前置仓是一个烧钱的活,有钱才能顶得住”,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拥有更多的前置仓,用户体验就更好,用户的获得感更强,前置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生鲜电商业务的竞争力。

  但把前置仓视作单一业务进行扩张,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发展注定是举步维艰的。下行的经济趋势增大了行业高成本、低盈利特点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倘若没有其余业务收入找补,进行资金填补或成本分摊,就只能寄希望于外界投融资。

       与试错成本高、系统风险大的垂直电商相比,坐拥一整套完整商业体系的大型电商平台更具稳定性,多业务多渠道的融合发展模式,拥有更大的容错空间与边际效益。只有营造好足够广阔且稳定的生态,才能获得从容的发展机会。

  而垂直类独立电商平台与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的资本水平与斥资力差距过大,生鲜电商更适合依托于天猫、京东等平台进行平台式经营。作为独立平台很难存活,只能像每日优鲜一样,在一次又一次的融资与亏损中走向绝境。

  而如今的投融资市场,这个“生鲜电商第一股”恐怕也已沦为众资眼中的牛夫人了,无人愿意将其救出死亡的边缘。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融资市场环境已发生变化,以长期发展主义的成长型企业无法实现短期盈利,系统风险过高。

       不再被资本看好的烧钱模式终成泡影,每日优鲜面临与“瑞幸”一样的困境。可以基本确定的是,7月15日每日优鲜“官宣”的2亿元战略投资并未按时到账。如此,每日优鲜需要面临的将是更大的资金压力,以及11月的“退市难关”。

       每日优鲜被资本抛弃背后,垂直类独立电商将何去何从?或许收缩战线、降本增效才是当下明智之举。

  忍痛“断头”后,“每日优鲜”仍然“血流不止”,昔日的行业先驱恐怕要“鲜”走一步,空留“忧”愁了。

艾媒咨询 | 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为3117.4亿元,同比上升18.2%。疫情期间消费者线上购买生鲜需求较强,且用户对生鲜电商行业的信任度加深,预计2023年中国生鲜市场规模达4198.3亿元。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与2021年相比,65.4%的消费者消费频次增加,51.6%的消费者消费金额增加,可见消费者需求旺盛。2022年疫情下,消费者购物需求增强

艾媒咨询 | 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运行大数据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精品决策
中国酒类新零售市场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研究数据 中国酒类新零售市场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研究数据 餐饮食品韩国食品零售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韩国食品零售市场发展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食品与营养越南食品零售市场运行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越南食品零售市场运行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食品与营养 用数据说话